新丰县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新 丰 县 统 计 局
2011年3月6 日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县上下迎难而上、砥砺奋进的一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科学民主决策为基石,以提高行政执行力抓落实为主线,以强势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扎实打好“三场硬仗”为主旋律,努力克服全球金融危机后续冲击、国内经济放缓、用地政策趋紧、政府融资收紧等影响,坚定信心应对挑战,抢抓机遇奋力开拓,实现了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确定了各项预期目标任务。
一、综 合
初步测算,全县生产总值 30.61亿元,同比增长12.7 %。增幅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5个百分点,比全市平均水平高0.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99亿元,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 11.89亿元,增长18.1%;第三产业增加值11.72亿元,增长 10.3%。三次产业结构为22.8:38.9:38.3。三次产业分别拉动GDP增长1.11个、7.35个和4.23个百分点。
二、农 业
围绕打造“无公害蔬菜基地、绿色食品示范县、新丰江之源生态县”三大品牌目标和要求,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农民持续增收,城乡协调发展。全年农业总产值11.2亿元,比上年增长6.2%。其中:种植业增长7.1%;林业下降6.0%;畜牧业增长6.4%;渔业增长6.9%。
全县粮食播种面积19.31万亩,比上年增长4.2%,粮食产量 5.66万吨,增长5.85%。
年末全县有林地面积16.8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8.2%,活立木总蓄积量831.39万立方米。
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3.68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0.1%;农村用电量2019万千瓦时,增长2.0%;化肥施用量(折纯)4658吨,增长6.8%。
主要农业产品产量如下
名称
|
计量单位
|
绝对数
|
比上年±%
|
粮食
|
吨
|
56550
|
5.85
|
#稻谷
|
吨
|
45926
|
6.21
|
蔬菜
|
吨
|
173058
|
8.69
|
甘蔗
|
吨
|
3713
|
6.03
|
花生
|
吨
|
3461
|
2.43
|
茶叶
|
吨
|
60
|
3.45
|
大豆
|
吨
|
2028
|
2.01
|
油料
|
吨
|
3699
|
5.32
|
水果
|
吨
|
29160
|
4.36
|
水产品
|
吨
|
3560
|
8.21
|
肉类
|
吨
|
8092
|
5.41
|
#猪肉
|
|
5903
|
5.71
|
猪肉出栏量
|
头
|
81667
|
5.82
|
猪年末存栏量
|
头
|
74888
|
6.06
|
牛年末存栏量
|
头
|
17826
|
-3.95
|
出售和自宰家禽总数
|
万只
|
7.38
|
10.15
|
三、工业和建筑业
依托优势资源,全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建筑材料、环保涂料、高新材料和食品饮料” 为主导的“四料”特色产业渐成集群发展态势,广兴牧业、誉桦中纤板、臻丰混凝土、等重点项目建成投产,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工业经济支撑作用日趋突出,产业集聚效应逐步形成。全年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10.35亿元,比上年增长19.2%,工业增加值对全年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率为53.4%,拉动经济增长6.78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8.37亿元,同比增长20.9%,增幅排全市前列。
全年工业产品销售率99.74%;产品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利润总额分为27.52亿元、4.81亿元、2.4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1.5%、51.3%、88.6%。
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如下
产品名称
|
计量单位
|
绝对数
|
比上年±%
|
发电量
|
万千瓦时
|
45331
|
86.2
|
水泥
|
万吨
|
80.28
|
4.8
|
铁矿石原矿量
|
万吨
|
78.69
|
12.6
|
啤酒
|
千升
|
29494
|
-37.0
|
金属耐磨铸件
|
吨
|
6586
|
13.5
|
服装
|
万件
|
615
|
2.5
|
日用陶瓷
|
万件
|
149
|
-45.6
|
化学品原药
|
吨
|
479.92
|
30.7
|
人造板
|
立方米
|
45925
|
37.5
|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实现增加值1.54亿元,比上年增长10.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力推进工业园区及重点项目建设,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47亿元,同比增长23.5%。其中:城镇投资完成额12.78亿元,增长48.8%;农村投资完成额2.69亿元,下降31.6%。环保涂料基地完成投资2.79亿元,签约涂料企业81家,目前已有5家企业动工建设;华夏建陶基地完成投资1.39亿元,目前已签约5家企业,首家企业4条生产线进园建设。越堡300万吨水泥项目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稀土项目建设有序推进,中华制漆项目正在进行储罐基础及硝化棉生产车间等工程建设。县城防洪工程扎实推进;后山公园改造工程环山道路已基本完工;政府广场第三期工程全面完成,丰江河北岸1.5公里美化、亮化工程已完成。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生产发展平稳。全县民用车辆拥有量32947辆(包括汽车、拖拉机、摩托车和其他机动车),比上年增长15.5%。
公路建设快速发展,交通设施日趋完善。一年来,全年累计投资7200多万元,加快推进以公路为重点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做好大广高速新丰段和105国道穿城段的前期工作。认真组织实施S347线回龙桥至牛仔峡段路面大修和扩建工程。至年末已完成投资700万元占工程总量的22%;S244线穿城北段已通车建成。该项目起于新丰县师范学校路口,途经县道X853线、紫陂下河、罗洞,于紫城桥头接G105线,路线总长 2.45公里,按二级公路技术标准设计建设,批复投资1718.43万元。遥田至白沙公路改建工程已全面完成建设任务,该工程全长9.9公里,工程按山岭重丘三级路的标准进行改造,总投资为521.7万元。投入资金3436.3万元,完成农村公路改造80公里,新建桥梁5座,改造危桥6座。其中,投入1482万元,完成县道路面大修24.7公里,投入1382.5万元,完成村道硬底化改造55.3公里,投入134.8万元,新建雅盖、新马等5座桥梁,投资235万元,完成船潭桥等6座危桥改造,投入资金202万元,进行军大、遥佛线等县道安保工程建设。加紧建设S347线梅坑墟镇至回龙桥路面大修工程,该工程线路总长为22.52公里,投资估算约3200万元,12月31日止,已完成工程总量的90%。
交通管理扎实到位,安全态势保持平稳。全年征收路桥通行费1340万元,完成货物运输量83万吨,货物周转量9130万吨公里,完成客运量127.7万人次,同比增长23%,客运周转量14369万人公里,同比增长16%。
邮电通信事业稳步发展,通讯质量继续提高。年末电话交换机总容量8.80 万门,固定电话用户4.0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1.91万户,小灵通0.33万户,互联网用户1.37万户。
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有效带动第三产业持续增长。进一步打造“云髻山·新丰江之源”旅游品牌,提升新丰江源的美誉度,着力加强和规范旅游行业管理等工作,确保了全县旅游业健康稳步发展。2010年全县客房948间,床位2046个;有三星级酒店3家。全年接待游客总人数约5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约3.78亿元,比去年分别增长约18.8%和56.8%。
六、贸易、外经
抓好“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消费政策的落实,消费环境进一步改善,城乡市场供销两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3亿元,同比增长15.9%。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为10.57亿元,增长16.0%;住宿餐饮业零售额为0.72亿元, 增长15.7%;
一年来,引进外资项目1个,实际利用外资1655万美元,同比增长1.6%;引进内联项目44个 ;完成外贸出口总额526万美元,同比增长26.4%。
七、金融和保险业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2.96亿元,同比增长15.0%;各项贷款余额8.84亿元,增长26.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4.75亿元,增长19.8%。
全年商业保险机构实现保费收入7329.74万元,比上年增长18.9%。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024.74万元,增长32.6%;人寿险保费收入6305万元,增长16.9%。全年支付各类赔款1733.62万元,增长7.4倍。其中财产险支付赔款524.99万元,增长84.4%;人身险支付赔款856万元,下降35.6%。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教育事业发展良好,高中教育取得新突破。2010年我县大力实施“高一抓基础、高二抓能力、高三抓备考”的分层教学模式,高考再创佳绩。
年末全县有普通学校45间,招生人数11631人,毕业生人数11039人;在校学生人数38745人。在校人数中: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5934人,其中高级中学在校学生4144人;小学在校学生16631人,幼儿园在园接受学龄前教育的儿童6118人,特殊教育学校学生62人。中等职业学校1间,(职业高级中学)在校学生803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59%,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初中学生毕业率100%;职业教育学生推荐就业率100 %。现有普通学校的专任教师 2379 人。2010年中考,全县考生3121人,600分以上228人,高分段占较大优势,在全市处于中游水平。2010年的高考,我县普通类考生1096人,专线以上上线1015人,上线率为92.61%,其中考上第一批重点本科的有39人,上线率为3.56%,本科线以上上线434人,上线率为39.6%,上线率居全市七县(市)一区第三。重点、本科、专科上线人数均大大超额完成韶关市教育局下达的高考指标。高职类考生23人,上线人数19人,上线率为82.61%。各项数据对比表明,我县近两年来的高考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人民群众交上了一份较为满意的答卷。
全县各类教育发展情况
学校数(所) 在校学生数(人) 比上年增长%
|
职业中学 1 803 -1.23
普通中学 10 15934 0.5
#高中 1 4144 10.36
初中 9 11790 -2.56
小 学 109 16631 -9.39
成人教育(电大)1 610 4.63
|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积极丰富群众文化活动,文艺创作繁荣。春节期间举办了“游园活动”、“卡拉OK大家唱”、“山歌演唱会”、“春节舞会”、“画眉竟斗竟唱比赛”等形式多样的应节活动,“三八”妇女节、“五四”青年节、“八一”建军节、县枫叶节等节日期间开展了各种主题鲜明的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节日的文化生活。县宣传文化部门积极开展文艺创作,挖掘发扬民间艺术,组织创作了小戏《拨钉子》、小品《转向》、快板《双转双到得人心》等剧本,并在七月份举办了“双转双到”专题文艺巡回演出、庆“七·一”文艺晚会和全县第三届农村小戏小品汇演,为群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文化设施不断完善。全县现有文化馆(站)8个,博物馆1个,图书馆1个,藏书量5.7万册,借阅人数1.68万人次,借阅册数0.57万册次。电影机构1个,全年放映电影2172场次,电影观众20万人次,放映收入36万元。全县现有电视转播台1个,地面卫星接收站158座,有线电视用户2.6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1.7万户。
卫生事业向前发展,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县有医疗卫生机构21个,其中县级医院2所,镇级卫生院9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妇幼保健院1个。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床位526张,其中医院374张,卫生院152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722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94人,注册护士248人。县级医疗设施逐年改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不断增强;农村医疗预防保健得到巩固和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参与率99.4%;2010年投入农村改水资金220万元,本年受益人口达0.561万人,累计受益率100%,其中自来水普及率96.9%;农村居民卫生厕所普及率和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分别为87.7%和87.1%。全年无偿献血615人次,共献血13.39万ml。
2006年至2010年是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时期,是我县体育事业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不论是场馆建设、群众体育、竞技体育等方面都迈上新的台阶。2010年我县运动员参加韶关市锦标赛中射击比赛取得团体第一名、金牌6枚;击剑比赛取得团体第二名、金牌1枚;田径比赛取得团体第四名、金牌4枚的好成绩。
十、人口、资源与环境
年末全县户籍人口为25.3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20万人,农业人口19.18万人。年末户籍人口的主要构成:男性占51.8%,女性占48.2%。全年出生人口2760人(计生口径),出生率为10.7‰;死亡人口为1248人,死亡率为4.8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86‰。年末全县常住人口为18.32万人。
全县土地面积20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4.36万亩,园地7.79万亩,林地249.0万亩。
环境质量逐步提升。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100%,城市区域噪声达标率100%,饮用水源地水质达国家Ⅱ类水标准。城市居住环境进一步改善。2010年,共投入各类环境保护资金2600.4万元。
十一、人民生活、社会保障与安全生产
全年共发生各类事故17起,比上年下降15.0%;死亡14人,受伤10人。其中:发生道路交通事故17起,下降17.6%,死亡14人,受伤10人,下降44%,直接经济损失3.21万元。没有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和火灾事故,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045,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为0.093,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10年,全县城镇在岗职工工资总额32955万元,同比增长13.5%。城镇在岗年职工平均工资为19852元,同比增长8%。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4.75亿元,增长19.8%。城镇居民人均收入10129元,同比增长7.7%。农民人均年纯收入5459元,同比增长18.2%。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面落实为各种优抚对象办理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农村新合作医疗保险,让广大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成果。2010年全县参加养老、失业、工伤、生育、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分别为21559人、8698人、10367人、4777人和16874人,比上年分别增长9.41%、1.43%、5.46%、0.84%和10.23%;扎实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参保,2010年参保率达99.4%,全面完成市下达的城镇居民医疗参保任务。
全县低保和“五保”对象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年末全县拥有社会福利机构10所(敬老院7所,社会福利院1 所),收养人数105人。全县由政府和农村集体经济供养的五保户人数1085人。全县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5388户,人数11715人,比2009年增加了874人,其中城镇居民享受人数909人。全年发放保障资金801万元,五保供养经费123万元;优待金100万,比2009年增加了15万元;抚恤补助金565万元,比2009年增加了47万元,救助困难群众及优抚对象12039人。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和工农业总产值指标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含义为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其他所有制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