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动态要闻 > 镇街动态
新丰县沙田镇下埔村入围“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名单
来源:南方+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1-15 09:37:26   查看次数:-   字体: 默认   

  近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发布了《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农业农村部 中央宣传部 民政部 司法部关于公布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名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公布了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名单共认定全国99个乡(镇)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998个村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韶关市新丰县沙田镇下埔村榜上有名。



  下埔村位于新丰县西北部,离县城50公里,下辖18个自然村,总面积19.5平方公里,全村有水田1848亩、公共山林地6000多亩,是一个典型的粤北贫困小山村。为什么这个偏远的粤北小山村能成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利用村委旧楼打造的巾帼驿站,成了凝聚妇女力量推动乡村振兴的新“阵地”。


  曾经,“穷、脏、乱、差”是下埔村的标签,近年来,该村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敢于在乡村治理中先行先试,在为民实践中砥砺前行,通过不懈的努力,共建共享凝聚民心,走出了一条切合当地实际的乡村振兴之路。如今下埔村已经焕然一新,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党建引领“凤凰涅槃”式整改

以岗定人,以岗定责

  曾经,下埔村党支部也出现过成员不团结、工作得过且过的局面,村各项事业发展滞后,还一度被列为软弱涣散党组织进行整顿。痛定思痛,下埔村党支部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迈开了“凤凰涅槃”式的整改提升步伐。


下埔村党建文化广场一隅。


  “由于措施具体,落实到位,村干部的思想观念作风很快发生转变,由不想干到想干,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了大大增强。”时任沙田镇党委副书记员飞告诉笔者。2014年,结合村换届选举,该村调整了村党组织“带头人”,并根据村“两委”干部的个性特长,进行合理分工;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健全规章制度,推行“以岗定人、以岗定责”的办法,使村干部人人有责任、人人有目标、人人有事做。

  此外,村党支部还经常召集村里的42位党员、18位队长、33位村民代表座谈,把他们紧紧团结在党支部周围,鼓励他们畅所欲言,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群策群力共商共推村集体发展大计;同时,严把党员发展口关,积极吸收“思想好、文化高、有干劲、能干事、会干事”的年轻人加入党的队伍,不断输入新鲜血液,壮大力量,打造坚强战斗堡垒,为下埔村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组织保障。


没钱也要干

群众就是最可靠的力量

  在下埔村的党建宣传栏里,一组新农村建设启动初期的生动场景映入笔者眼帘,其中一张照片记录了该村干部群众辛苦劳动后席地而坐,在欢声笑语中吃快餐的画面,让人很是触动,这就是干群“同吃同住同劳动”优良作风的现实写照。



在带领村民外出采集新建文化广场所需石头的过程中,虽然劳累之后只有简单的野餐,干群团结奋斗的幸福却洋溢山间。


  “好久都没有经历过这么有激情的场面了,老人小孩一起上场做工,检石头,裹篱笆,种鲜花……大家有力出力,一起建设自己的家乡,真好!”对于那些场景,村民潘彩画记忆犹新。


在村“两委”干部的带动下,村民义务投工投劳,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


  期间,村党支部立足于自力更生,没钱就做没钱的打算,带领全村党员、队长代表、妇女代表、退伍军人、群众冒着酷暑,跑遍附近三个乡镇捡石头;利用村民无偿捐献的竹子,义务投工投劳参与建设,先后建成了村党建文化广场、巾帼驿站、初心园等场所设施,打造了早禾坑党员红色教育基地。在村党建文化广场上有一面墙,因为砌墙的石头都是村民们一个个捡回来的,还被村民亲切地称为“民心墙”。

  “下埔是我们从小长大的地方,是我们的家,把村建好了,享福的是我们,我们自己都不去做,还有谁去做?”走访中,村民质朴的话语让人动容,也让人感受到,村民真正意识到了自己才是乡村建设的主体,正在以更积极的“主人翁”态度去打造、经营。


村“两委”干部与村民们一起参与,让具有乡土气息的美丽景致在手中展现。


  现在的下埔村,以新农村建设作为契机,有效地增强了村党支部的向心力,凝聚起村民发展共识、汇集成推动乡村振兴强大合力。在不等不靠、敢想敢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勇争先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不仅绘就一幅幅乡村美景,更加可贵的是“没钱也要干、群众就是最可靠的力量”这样的精气神,为该村持续发展创造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党群“心贴心”

平均每年为村民做四五十件实事

  “现在环境好了、路灯亮了、活动场所更多了,这是以前不敢想的,近几年是下埔村发展最好、变化最大的时期。大家有空,不用捧着电视窝在家里,可以到村文化广场散散步,拉拉家常,也可以到巾帼驿站看报刊杂志、学习交流,或者喝茶谈心、聊天,这种感觉挺好的。”该村老党员潘众清表示。

  为了真实了解村民的所思所想,增强工作的实效性,村党支部成员除了注重平时利用召开党员、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大会,以及会后和代表们一起吃工作餐的时机,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建议,还坚持全面走访每一个家庭,通过与村民“零距离”接触、“面对面”沟通、“心贴心”交流,密切党群联系。


一份份规范的矛盾纠纷调解卷宗,见证了村干部的为民初心。


  五年来,下埔村“两委”围绕村民的所思、所想、所盼,全力通堵点、消烦忧、解难题,做实做细民生实事,平均每年为村民做四五十件实事,先后新建了村卫生站,解决村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改造下埔小学,建设一所村级公立幼儿园,并创建为省妇女儿童示范点,妥善解决全村18个村民小组幼儿上学难问题;村里每年资助考上大学的困难学生累计8万元;为全村18个村小组安装300多盏路灯,实施多项水利建设,并实现环村道路硬底化,不断改善全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村容村貌和卫生环境。


坚持“一碗水端平”

实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

  矛盾纠纷是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由于基层矛盾纠纷发生的随机性、多样性,这就要求处于维护基层稳定第一线的村干部首先在思想上做到愿意付出、敢于面对、及时处理。”下埔村党支部书记潘静雯向笔者介绍了该村在工作中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

  正是在这个理念的指引下,村干部捐弃前嫌,主动帮因交通事故受伤的“冤家”前往医院救治,化解了因落选而凝结的“坚冰”;不回避、敢担当,直面村民和自家人的矛盾纠纷,不计较利益得失,坚持“一碗水端平”,全力促成各方回归理性,依法依规解决诉求;经常放弃休息时间,只为及时地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避免当事人受到其他村民的闲言碎语而产生极端想法,激化矛盾。

  “我们都养成了一个习惯,手机24小时开机,谁家有困难、有矛盾纠纷,只要接到了村民的电话,都会第一时间了解情况,及时进行调处。”下埔村党支部书记潘静雯说。

  有了这个思想基础,村“两委”在人员上注重统筹安排,密切配合,做到分工不分家;在工作上讲究方式方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明之以法,确保公平正义;在程序上规范工作流程,高标准严要求制作调解卷宗,既利于结果执行,有效防止悔约反复,又为今后同类纠纷的调解提供了现实参考。近年来,该村40多起与宗族、家庭、婚姻、土地、邻里等有关的矛盾纠纷都在村内得了妥善化解,实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的良好局面。